close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19/38209579/

經濟與認同的痛苦撕裂 2018/12/19

諸多力量正在撕裂台灣,不只是藍天綠地的政黨勢力分布,甚至應該說,政黨支持的兩極化毋寧是撕裂作用的其中一個表徵吧!
最基本的分裂,發生在價值層面,形成了經濟發展與國家認同的強烈拉鋸。這樣的現象,有其歷史淵源,也自然地聯繫上了兩黨過去的政治合法性。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合理化一黨執政,靠的就是「經濟奇蹟說」,強調引導人民看經濟上的向上變化,不斷凸顯經濟數字,來掩蓋在其他方面,包括威權壓迫與憲政混亂的問題。相對地,從黨外到民進黨,能夠對國民黨發動愈來愈龐大的反抗攻勢,靠的就是一方面挑激人民不自由、渴望政治參與的感受,另一方面抬出與國民黨相反的本土意識與台灣認同。
從90年代開始,台灣快速建立了基本的民主體制,獲得了政治自由的保障,也在各種偶然的因素湊泊作用下,意外地提早在2000年就有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在這過程中,自由與民主的議題與關懷隨而從社會意識上退場,但相對地,兩個政黨都持續在原有的政治性格上發展,沒有真正的轉型變化。

一個台灣人的悲哀

從選舉中的「韓流」到吳寶春事件,顯現得多麼清楚!韓國瑜的號召不只在於主張應該發展高雄的經濟,而且主張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放掉許多國家認同的堅持。吳寶春的困境則似乎證明了當前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悲哀,光是要讓麵包店能走出去,都必須放棄台灣人身分,至少在台灣人之外,再掛上一個中國人的外衣。
吳寶春能不能擺脫他的悲哀?輿論有好多批判和建議啊!看到最多的是教他不要想擴張,專心回到做好麵包的本務上,自己有多少財務實力才做多少事,就不需要為了那20%的技術股,必須配合出資者去討好中國。很少看到,幾乎沒有看到的,是教他應該放棄中國市場,如果要擴張就擴張到日本、韓國、甚至美國、歐洲去。
因為其實大家知道根本問題所在。那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在台灣得到榮耀打造出來的品牌,離開了台灣往往就無法發光了。台灣品牌在台灣之外最有機會被認可,最有機會發揮品牌價值的地方在哪裡?不可能在日本、韓國、美國或法國,吳寶春有機會兌現他的品牌價值的地方,只能是中國大陸。
說白了,對大部分台灣企業來說,台灣就那麼兩個主要的經濟選擇──一個是規模有限的內需市場,另一個,如果要從台灣走出去,在各種現實條件上相對最簡單最有機會的,必定是中國大陸的市場。捨大陸市場不要,去別人完全不認識台灣,更不可能給予台灣品牌任何既有肯定的地方發展,是很難有吸引力的擴張選擇。

找不到可替代商機

民進黨政府一直回到自己的祖產上,依賴強調台灣認同來建立政權支持。這是一條相對容易、便宜的路,也就是一條相對不積極不負責任的路。他們不願意去看,當然也就更不可能去解決真正困難的大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台灣人、台灣企業可以不用坐視原本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的品牌可能性消失,卻不可能在台灣自身經濟體中,或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同等可以替代的經濟商業機會。不解決難的問題,只期待台灣人願意為了認同放棄中國大陸的商業機會,這樣的政治策略真的走不遠吧!

作家 楊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o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