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3241960?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有指揮的即興?美學者:中國模式非傳統威權專制

西方媒體經常指中國大陸發展模式是一黨統治,加上大規模國有制、嚴格管控經濟,也就是威權式資本主義。但美國學者洪源遠(Yuen Yuen Ang)上周在《外交》雜誌撰文指出,過去40年來大陸經濟成長的關鍵並非是專制,真正的「中國模式」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

洪源遠是密西根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今年4月獲選為卡內基學者,她的著作《中國如何擺脫貧困陷阱》曾被《外交政策》譽為 2017年最佳書籍。她生於新加坡,2010年獲美國史丹福大學政治學博士。

 

洪源遠在文中說,中國很大,過去40年來國內不同地點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有時還彼此矛盾。但從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有個相當一貫的特徵:治理體系容許出現連續不斷的改變,而且經常是意外改變。

那套由鄧小平留下的體系,被洪源遠稱為是「有指揮的即興體系」。她認為,中國許多改革者從毛澤東專制獨裁30年中了解到,由上而下的控制有其諸多限制和危險,鄧小平決定移除意識型態枷鎖,將中國官僚體系中由下而上的主動性釋放出來。

在鄧小平掌權之下,中共中央變成了指揮,而非獨裁者;一些改革派不以命令方式發動快速工業化及成長,反而專注於創造適當條件,讓較低階官員在自己的社區裡,運用在地資源開始發展。這種辦法需要的不只是去中央化而已。

單單是讓地方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這會引發混亂。大陸中央政府在此過程中高度參與各種界線的設定、在彼此配套的不同政策領域發動改革,且為官僚政治的成功界定標準;後來還開始鼓勵國內產業及資本的轉移,插手調整貧富區域。

洪源遠說,雖然中國領導階層並未授與公民社會正式的政治權利,但上述一些改變已容許大批公務員採取創新。在此環境下,大陸各區域湊出了大量不同的發展模式,而這些模式都是按照在地條件和需求量身打造。

洪源遠指出,對於「中國模式」究竟是什麼,即使是大陸的政策制訂者也無共識。北京精英階層至今仍辯論:在中國的發展中,到底是哪一種力量扮演較大角色,是毛主義或鄧主義,是中央計畫型或去中央型,是公共投資或民間資本?未來該如何在兩種力量中取得平衡?

文章中最後總結說,單單是獨裁專制,並非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相反的,是透過官僚體系改革引進的一些民主特質,及北京願意容許及指揮地方的即興發揮,賦予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大陸並非仰賴由上而下的指示,而是善用在地知識和資源,推動差異性,且鼓勵民眾貢獻其想法,這些都是一般人熟知的民主特質,只不過大陸把這些併入了一黨統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onhsu 的頭像
    aronhsu

    Aron Hsu 的部落格

    aro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