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400028...

工業4.0的強勢競爭

本報訊
點閱2792
我要評比

最近,「工業4.0」語夯耳熱,到處街談巷說,儼然成為21世紀工業界再創新高的一帖良藥。

其 實,工業4.0就是現階段工業再次變革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製造流程與生產方法重新洗牌的革命。工業製造的方式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發生了3次巨大的改變。第 一次改變發生在1712年,有鑑於知識的累積,Thomas Newcomen發明了蒸汽引擎,它硬生生地改變了人類一貫的思維邏輯,以水蒸汽的機械力取代動物力作為推動機具的動力來源,這是第1次工業革命。 1844年,英國人John Stephen Woolrich製造出第1台工業用發電機,再次翻轉人類以電能取代蒸汽作為推動機具另一種動力來源的改變。1913年,美國人Henry Ford更將此改變運用於汽車的生產線上,完成史上第1條以電力能源作為大量生產方式的汽車生產線,第2次工業革命於焉展開,從第1次革命到第2次變革總 共歷經了200年的歲月。

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發明以前,就有一些小型的自動化生產線,但只侷限於小部位,區域性的範圍。大部分的生產作業依然倚靠以人工配線的方式產 生的繼電器控制邏輯(hard-wired relay control)。直到1968年,PLC之父Dick Morley發展出第1部可程式邏輯控制器供應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作為自動化生產之用,才展開了大規模系統性的自動化生產服務。這個巨大的改變經過了半世紀之久,讓工業製程正式拉開自動化生產的序幕, 人類從此跨入第3次工業革命自動化生產的時代。

2011年,德國政府於漢諾威工業大展中投下世紀震撼彈,提出第4次工業革命的訴求,又稱為 智慧型高科技生產策略「工業4.0」。這是結合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科技與「雲端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基礎,從事智慧型生產高科技變革的工業革命。有別於以往的工業革命,「工業4.0」是將 「當前」的科學技術做一個總整理,總應用。以2011年開始起算,德國政府認為大概需要10至15年的努力與發展,才能達到全面智慧型工廠的境界。這個變 革,不屬於哪個企業集團,哪個產業,或是哪個政府或國家所專斷。如同前面3個工業變革一樣,它是工業演化過程中所必然的時間段。

台灣企業突 然面對這個重大的產業轉型,表面看似個個興奮溢然,其實挑戰才正要開始。進入工業4.0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調整產業心態(mentality)。因為, 工業4.0的概念是架構在3.0自動化生產的基礎之上將生產資訊以大數據的方式透過網路科技的整合,達到客製化,彈性應用,立即有效的生產方案。所以,它 並不是跳躍式的發展模式,當然也無法一蹴可幾。企業為了追求工業4.0的強勢競爭力(舉凡客製化的彈性製程,資源共享的物料管理,與生產技術的優化),紛 紛投入大量資源,無不期望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想像中工業4.0的「標準」。

想當然耳,進入工業4.0看似萬家燈火,但實際上卻是困難重重,阻 力依舊抵擋了企業進步的動能。這個阻力是甚麼?就是企業接受改變的心態。無可諱言地,台灣企業落後世界頂尖企業有一段非常需要努力的距離。以結果論,同屬 亞洲國家的日本,於1880年歷經「明治維新」的過程,擺脫600多年來保守的武士道封建思維,接受西方世界的科學觀念,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改革。 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便打下不可逆轉的現代化基礎,使日本快速發展,領先亞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反觀台灣企業,想要脫胎換骨,沒有別的心法。企業領導人必須利用這次工業革命,產業重新洗牌的機會,下定決心拋開「老二」心態,改變「低價」思維,才是台灣企業投入「工業4.0」的首要態度。

觀 察世界上頂尖的領航企業,我們絕對會發現這些企業同樣具有領先世界群倫的創新研發能力。提出工業4.0的德國工業之所以能夠擁有世界級的科技能力,就在於 它擁有許多「隱藏冠軍」的領先企業。這些企業永遠只會思考如何創新研發,如何領導德國工藝,如何運用優勢製造世界級的領先產品。如果今天不行,明天再來。

拋開「老二」心態,不代表馬上就能成為老大。但是,在工業4.0強勢競爭的世界裡,至少可以擁有一寸方圓,安身立命。

如果,低價是成功的必要假設。那麼,「免費」將成為最終王道。如此,世界將不存在文明。1公噸的食用油原料摻入1%的飼料油,最後食用油的製造成本將減少2%。如果,這個計算公式是合理的產業策略,那麼人類最後的食用油將只剩下飼料原油。

企業引用好的技術,好的原料部件,生產優質產品並不代表企業就能站在世界的風頭浪尖上。但至少可以讓企業雄據一席之地,伺機而動。

工業4.0是一帖良藥還是毒藥?如果工業發展的時間段已經進展到這個階熬時,企業要化阻力為助力,還是要成為這股洪流的阻力,就端看企業以何種心態來看待。 (本文作者為台灣浩亭公司總監

林筆章)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o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