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全球化 不平等 美國大選(張鐵志)
現 在,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不是平的,而是越來越不平等,尤其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 。知名經濟學者Branko Milanovic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全球不平等》,深刻地討論這個問題。他的研究證據表示,全球化讓開發中國家的勞工階級所得上升(尤其中國),讓全球 最富有的頂端階層更富有,對工業化國家內部來說則是不平等越來越嚴重,中產階級嚴重消失。
這個經濟不平等狀況有嚴重的政治後果,這正是我們在全球都看到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
一方面,右翼民族主義的力量在歐洲快速崛起,民眾支持強調保護主義、排外的、反全球化的新右派政黨。5月下旬的奧地利總統選舉,極右派候選人僅僅 以3萬票落選,差點成為歐洲在二次大戰後第一個極右派政治領導人。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在今年5月的波蘭,支持極右派政黨的選民已經超過40%;在 奧地利和瑞士,極右翼勢力支持超過30%。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在上次法國總統選舉中贏得18%選票震撼全球;去年在丹麥,極右派獲得五分之一選票。
同時滋養了左右派
另一方面在南歐,不論是葡萄牙、希臘還是西班牙,都有新的「反撙節」的左翼政黨崛起,在希臘更成為執政黨。
全球化與不平等同時滋養了激進左派和右派的力量。
這也是這次美國選舉中所發生的新現象。
美 國雖然在過去30、40年也是越來越不平等,卻並未出現像歐洲那樣明顯的右翼民粹力量。Milanovic認為,相對於極右翼力量,美國出現的是「金權政 治的均衡」(plutocratic equilibrium),亦即有錢菁英掌握了政治權力,但他們用槍枝議題或同志婚姻等道德議題化解了藍領階級的不滿。這就是共和黨的政治策略。
但這一次中下階層真正反叛了,而且歐洲不同國家出現左右分歧,在美國是一次爆發。
保 守派的白人藍領工人是金融危機的受害者,他們原本大多支持共和黨,但在金融危機後更不信任傳統政治菁英,因此爆發茶黨運動,這次更支持川普的本土、反移 民、反貿易的修辭。年輕人、高學歷者則支持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讓桑德斯從參選一來就造成巨大旋風,社會主義這標籤也受到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支持度:2015年10月的蓋洛普民調,民主黨認同者 中有49%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傾向資本主義的只有37%。
當然,桑德斯已經確定輸給希拉蕊,但後者也被迫在許多議題上向左轉,如質疑TPP、強調對富人加稅、加強對華爾街的管制等等。同樣重要的問題是,桑德斯的近千萬支持者,他所激發出的民眾熱情和動力將如何延續下去?他們又是否會改變民主黨和美國政治?
這 股桑德斯點燃的風潮要成為一股政治力量是不容易的。此前民主黨內引起年輕人熱血風潮的人,如2004年的狄恩(Howard Dean),在初選落敗後,支持他的力量雖轉變成為影響力不小的草根組織,但並未能衝擊民主黨本身。2008年歐巴馬動員了巨大的年輕志工和支持者,但他 當選後的草根組織「Obama for America」也日益虛弱。
青年延續政治革命
不 過,對運動人士來說,如何延續桑德斯的「政治革命」不是桑德斯的工作,而是他們的。6月中,他們將舉辦「人民高峰會」(The People’s Summit)討論未來的運動方向與策略,也有新的團體(叫做「Brand New Congress」)正在組織青年去各地參選國會議員,以延續桑德斯帶起來的這股動能。
這是新的美國政治圖像: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激發了川普的右翼民粹主義,溫和中間希拉蕊路線加上新崛起的青年左翼之潮。很快我們就會知道,誰會主導下一階段的美國政治。
作家